鸿胪寺的职责是什么,鸿胪寺的主要职责是什么
1.鸿胪寺的职责:秦曰典客,汉改为大行令,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。 2.鸿胪,本为大声传赞,引导仪节之意。
【资料图】
3.大鸿胪主外宾之事。
4.至北齐,置鸿胪寺,后代沿置。 5.南宋、金、元不设,明清复置。 6.清末废。 7.都亭西驿及管干所,掌河西蕃部贡奉之事。
8.礼宾院,掌回鹘、吐蕃、党项、女真等国朝贡馆设,及互市译语之事。 9.怀远驿,掌南蕃交州,西蕃龟兹、大食、于阗、甘、沙、宗哥等国贡奉之事。 10.中太一宫、建隆观等各置提点所,掌殿宇斋宫、器用仪物、陈设钱币之事。
11.在京寺务司及提点所,掌诸寺葺治之事。 12.传法院,掌译经润文。 13.左、右街僧录司,掌寺院僧尼帐籍及僧官补授之事。
14.同文馆及管勾所,掌高丽使命。 15.已上并属鸿胪寺。 16.中兴后,废鸿胪不置,并入礼部。
历史上的鸿胪寺是个什么样的存在?它又有着怎样的职责呢?
中国这个名词的寓意,就是中央之国。自秦始皇之后,虽然有短暂的分裂,但是中国基本上都还是保持大一统的局面。
无论是文治武功,还是文化经济,在当时的世界,都算是一流的文明繁荣国家。
也因为当时的中国文治武功犹如夜空的皎月一般,使得四方的国家都感受到华夏之光。从如今中国周边国家遗留下来的中华文字和文明古迹,都足以证明,中国这个国名当之无愧的,四方国家来中国瞻仰华夏文明之光。中国为了迎接当时的四海之国来中国朝贺,也别设立了专吏负责此事,而负责此事的人也被列入了官卿之位,特别是在明朝,还特此设置了鸿胪寺这个机构,更好的将外交的事情处理好,以彰显大国的风范和风度。很多人都知道六部中的礼部是掌管外交的事务,那这个鸿胪寺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?鸿胪寺的历史首先,我们先从“鸿胪”这个词来看看,究竟是什么意思。
“鸿,声也;胪,传也”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,就是声传之意。“详考大鸿胪名定于汉者,非昉于汉也,周官有行人掌大宾客之礼,胥掌蛮夷闽骆之国,使秦官有典客掌握诸侯及归义蛮夷,即是官也。”由此可见“鸿胪”这一词,在汉朝时期就有了,也是中国最早主管外交和番外事务的专职政府工作人员。
汉景帝时期,把大鸿胪这个官职改名为大行令,在武帝时期,这个称呼又被改回大鸿胪。所以在整个汉代时期,鸿胪这个官职几乎总览“九宾之仪”。南北朝时期,南朝的鸿胪机构,主要的功能是客馆,说白了,这就好比现在的国家宾馆,主要是让一些外国使节住宿和吃饭。
而北朝的鸿胪寺则是负责国家的一些吉凶的祭祀活动。在隋唐时期,也开设了鸿胪寺,主要的任务是负责“藩客和吉凶吊祭”可以说隋唐时期的鸿胪寺,是将南北朝时期,北朝和南朝鸿胪寺的功能合二为一。到了宋朝时期,鸿胪寺的主要功能就是接待朝贡的使臣,给赐送迎及国之凶仪,同时还有祭祀祠庙等诸多共用。
鸿胪寺下面,又设置一些驿所和礼院,各自接待各自负责的区域。一直到南宋时期,因为减少了大量的土地,为了俭省开支,就将鸿胪寺彻底的规划进了礼部。元朝时期,就没有鸿胪寺的设置,礼部掌管“引见诸王,和诸番。还有各省四方以及海外的客人。
可以这样说,鸿胪寺这个机构在隋唐之前的功能比较单一和模糊,等到了隋唐时期,因为国家富强,无论是对外战争还是国内的经济繁荣都堪称世界最强大的国家,因此也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就比较多。鸿胪寺就逐渐由一个掌管国家祭祀的部门,转变为专门处理对外事务的负责人。明代的鸿胪寺明代的鸿胪寺,本来叫做侍仪司,因为明朝是打败由蒙古人建立起来的明朝,因此明朝俸自己为华夏正统,所以就将侍仪司改为曾经最早被称呼于汉朝的鸿胪寺。改名鸿胪寺后,该司设置官员六十二人,最高的长官一人是四品官阶,最小的官职的叫做序班,有五十人,都是最小的从九品官员。
明成祖朱棣发动了夺取皇位的战争当政之后,身处南京,时刻感觉到不自在。于是就下令全部迁都北京,国家的各部门也随之来到了北京。于是就出现了两个鸿胪寺,一个在北京,一个在南京。南京作为陪都,虽然北京有的部门这里都有,但是毕竟不是真正的京城,所以很多的机构也是从精从简。
南京的鸿胪寺,虽然相比较北京的编制迷你了一点,但是依然从事礼仪和接待外国使臣的工作。可以这样说,南京这个陪都,虽然很多的部门是虚职,但也只有两个部门是实的,一个是南京兵部(掌控南部的兵马),另一个就是南京的鸿胪寺。鸿胪寺的具体职责鸿胪寺的职责之--就是引导之仪在皇上的生日(万寿节)这天,鸿胪寺的官员就要几乎全部出动,各司其职。
有的指挥搬运东西,有的负责安排接待,有的负责摆好水果食物,有的主持庆典的程序。据历史记载,万历三十年主办的万寿节庆典,鸿胪寺就出动了将近五十六人来维持庆典的召开和运作。但是到了天启四年的的万寿节,则参加此庆典的鸿胪寺官员人数只有几十人,由此可见,随着大明朝廷的日暮西山,伴随而来的也是国家活动的礼仪手续减少,鸿胪寺的人员也出现大量的减少,反映出国家已经开始再走下坡路,出现了末世之兆。
鸿胪寺的职责之二--教授官员礼仪中国一直有这样的一句话“不知礼,无以立也。”我们国家被称为礼仪之邦,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十分重视礼仪,这种礼仪表面上看似是要教会人们该如何知礼,懂礼,其背后的本质,是要体现出国家的伦理政治关系。而这种伦理的先后,则是维护国家运转的重要基础。鸿胪寺建立之初,就有负责教导新上任的官员该如何行礼的职责。
比如每次殿试之后,放出榜单,应试的考生就知道自己的名次,新中的进士,在放榜后,就会接到鸿胪寺的通知,统一到寺内接受礼仪的培训。在此之后,就会入宫拜谢朝廷。鸿胪寺的另外一个教导礼仪,就是所有外国的使节和外夷官员,如果要面见天子,就都必须到鸿胪寺的署内的大厅。
由专门负责礼仪程序的官员教导,如果其礼仪不能按要求做到,就会取消面见天子的机会。鸿胪寺的职责之三--纠举内容估计很多人都记得,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侯,学校的大门旁都会站着两个到三个同学,专门负责监察学生的仪表和是否带着红领巾和团会的。如果仪表不符合学校的标准,此学生所在的班级就会被扣分,或者取消优秀班级的评选资格。鸿胪寺的纠举内容,就和我们学校以前的监察学生仪表的行为差不多。
在明朝,皇帝就让鸿胪寺纠举文武百官入朝的礼仪,因为朝仪是国家的大礼仪。崇祯二年,十一月一日,这天的上朝,就有鸿胪寺忽然监察上朝官员的仪表礼仪。“凡是朝参,有面生可疑之人及无牙牌的,着弩住,请旨发落并与严饬。
”在实际上朝的时侯,大概早上四五点钟就要上朝,而且在朝堂上,基本上都是站着。都是大老爷(能上朝的官员,就算在北京,官阶也是相当高的)平时都娇惯习惯了。�。
清朝的大理寺、光禄寺和鸿胪寺等分别负责哪些职务?
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,清朝充分借鉴了前朝历代的经验教训,将封建专制体制发展到极致状态。为了加强中央集权,削弱并分化大臣权力,清朝统治阶层制定了一套完备、系统、先进的官制体系,总体分为“中央官职”和“地方官职”两大类。
内阁大学士、军机大臣以及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官员,均属“中央官职”;而总督、巡抚、知府、知县等则属“地方官职”。
只不过,清朝毕竟是“家天下”,偌大的皇宫、庞大的皇族也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机构、官员来管理。这些官职自然也属于“中央官职”序列。再加上,内阁、军机处和六部作为朝廷的权力中枢,仅对军国大政予以方向性、政策性处理,并不能面面俱到,于是便衍生出诸多“查遗补缺”的协助机构。所以,清朝的“中央官职”体系又可分为三大类:1、中枢部:即内阁、军机处和六部这等拥有实权,实际推动朝廷运转的中枢;2、佐理部:对“中枢部”的权力覆盖范围进行有效填补,并处理非常规、非要政事务的机构;3、帝室部:专门为皇室及皇族成员服务的机构;有了对“中央官职”体系的分类了解,我们再来看下那些我们常听到却并不太明白的机构——大理寺、太常寺、太仆寺、光禄寺、鸿胪寺等,就比较容易理解了。
大理寺我们在影视作品、历史文献中最常见到的机构名称。只不过,“大理寺”并非寺庙名称,而是“中央官职”之“佐理部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地位仅次于国家监察机构——都察院。《清史稿·职官志二》对于大理寺的职能有着明确记载:掌平反重辟,以贰邦刑。
与刑部、都察院称三法司。凡审录,刑部定疑谳,都察院纠覈。狱成,归寺平决。
不协,许两议,上奏取裁。并参与朝廷大政事。也就是说,大理寺拥有三项最主要的工作:1、复核刑部、都察院审理定罪的案件;2、遇重大、疑案案件时,会同刑部、都察院共同审理,称为“三司会审”;3、可参议国政;就此来看,大理寺基本类似于现今的最高人民法院。
就机构级别而言,大理寺的最高领导——大理寺卿,品秩为正三品,行政级别相当于现今的省部级副职,较之现在副国级的最高法院院长,明显较低。太常寺清朝时期听着很牛,却并不拥有多少实权的常设机构,属“中央官职”之“帝室部”组成部分,也就是专门为皇室服务的特设机构。根据《清史稿·职官志二》的记载,太常寺的主要职能为:掌典守坛壝庙社,以岁时序祭祀,诏礼节,供品物,辨器类。前期奉祝版,稽百官斋戒,祭日帅属以供事。
简单言之,太常寺就是一个掌管“宗庙祭祀”和“宫廷礼乐”的特殊机构。顺治元年,太常寺隶属礼部,但传统观念认为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,祭祀乃系排在军事前面的大事,所以太常寺和礼部之间曾经反复分割、合并。直到乾隆十四年明确“礼部满洲尚书”兼任太常寺一把手——太常寺卿,礼部和太常寺之间的关系才被确定。就太常寺的具体职能而言,它同时兼有现今文化部、宣传部、教育部和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部分职能,但并无实质与其对应的机构。
就行政级别而言,和大理寺卿一样,太常寺卿的品秩也为正三品,省部级副职。太仆寺“中央官职”之“帝室部”组成部分。《清史稿·职官志二》对太仆寺的职能解释为:牧马政令,皇帝出巡,扈从车马杂物皆为总管。这个机构最容易理解,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曾于此机构担任过一把手——弼马温。
也就是说,太仆寺是管理宫廷御马的机构。就具体职能而言,基本相当于现今中央军委总后勤部的军马部。太仆寺的一把手—太仆寺卿的品秩为从三品,稍低于省部级副职。
值得一提的是,清朝皇帝参加重大典礼时,太仆寺卿要亲自为皇帝驾马。光禄寺同样属于“中央官职”之“帝室部”的组成部分。《清史稿·职官志二》对此机构的职能描述为:卿掌燕劳荐飨,辨品式,稽经费。
凡祭祀,会太常卿省牲,礼毕,进胙天子,颁胙百执事。蕃使廪饩,具差等以供。也就是说,光禄寺拥有三大职能:1、执掌劳师、献祭等仪式;2、宗庙祭祀时,会同太常寺审验祭祀所用牲畜;3、祭祀结束后,向皇帝进献胙肉,并将胙肉分发于文武百官;光禄寺的一把手,称为“光禄寺卿”,也是从三品品级,稍低于省部级副职。鸿胪寺在“帝室部”中,地位仅高于“太医院”,但其具体权力却远超于上述职能机构。
根据《清史稿·职官志二》的记载,鸿胪寺的具体职能为:卿掌朝会、宾飨赞相礼仪,有违式,论劾如法。大体而言,鸿胪寺基本类似于现今的外交部,但主要侧重于外交部礼宾司的职能范围。而且,鸿胪寺的工作对象并不仅仅承担国家对外礼仪和典礼事务,对于外藩、属国乃至蒙、回、维吾尔等各少数民族的朝见,也具体负责。
就行政级别而言,鸿胪寺的一把手——“鸿胪寺卿”,品秩为正四品,也基本类似于礼宾司司长的行政级别,稍高于厅局级正职。后记就具体的官制体系而言,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朝历代的经验教训,将专制制度中的优势发扬光大,将其缺点和不足予以改进和完善。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,清朝能够稳固统治中原地区长达200余年,和其系统、完备、先进的官制体系绝对分不开。就清朝官制的先进性而言,官员的品质等级,为现今的行政级别提供了借鉴依据;朝廷的机构设定,又为现今的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了原始蓝本。
吏部、兵部、鸿胪寺、四夷馆和行人司的职能分别都是什么?
吏部下设文选、验封、稽勋、考功四个清吏司,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职土司封授、承袭时要由验封司核查是否符合规定,再由文选司拟定、注册。兵部下设武选、职方、车驾、武库四清吏司,掌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武职土司和都司卫所事务,包括土司的朝贡、官军和士兵的征调以及边疆的守卫等。
鸿胪寺下设主簿厅、司仪署、司宾署,负责边疆少数民族首领、使者来京后的各种礼仪,特别是皇帝召见以前要由司宾教给他们跪拜的仪式、礼节,进行多次演习,召见时要由鸿胪寺官员导引、奏报。
四夷馆主要负责与边疆民族有关的翻译事务,该馆最初隶属于翰林院,从国子监中选取学生学习翻译,以后又从官民子弟中选取学生,并改隶属于太常寺。行人司负责招抚、宣谕边疆少数民族首领,奉皇帝之命派遣行人出使、招谕。该司设立于1380年(明洪武十三年),设有司正、左右司副、行人等官员,太祖朱元璋时期仅行人就曾多达345人,多由孝廉担任,以后定行人司官吏为40人,全部由进士出任;建文年间(1399~1402)该司一度被撤销,成祖时期(1403~1424)又恢复。此外,明朝中央机构中还有一些负责管理边疆民族事务,如僧箓司、僧纲司负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事务(西藏地区佛教各派领袖被明朝授予多种封号,均由僧箓司代表中央授予敕书、印信);五军都督府掌管边疆地区都司卫所。
扩展阅读
在罗壁志余里说“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。永平中佛法入中国,馆摩腾竺法兰于鸿胪寺。次年敕洛阳城西,雍门外立白马寺。以鸿胪非久居之馆,故别建寺处之。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,待以宾礼也。此中国有僧寺之始。”
在说文解字中,寺的意思是官府,朝廷,有法制的地方。三公九卿里九卿的官署就叫寺。其中有一个叫鸿胪寺,是用来接待宾客的地方,当初天竺僧人来天朝传经的时候,就住在鸿胪寺,后来改建为白马寺,寺就成了僧人住宿的地方。所以,寺是佛教中和尚住的地方。
汉代,九卿中有鸿胪卿,职掌布达皇命,应对宾客,其官署即"鸿胪寺",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。相传东汉明帝时,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,最初住在洛阳"鸿胪寺"。后来鸿胪寺改建,取名"白马寺"。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。梵语中,"寺"叫僧伽蓝摩,意思是"僧众所住的园林。"隋唐以后,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,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。
待礼部和鸿胪寺公布了使团准确的进京时间,三七断定幕后之人要动手了。便联合各部制造了一系列的假象,自己和六扇门同僚及大理寺和丐帮高手易容组建了一支假的使团,规模装备和真使团一样,连引导的鸿胪寺和礼部官员都是假的,暗藏在当阳府迎宾驿内,真使团则早暗中进行了转移。
由此可见蛮夷邸是从属于鸿胪寺的,属于大行令管辖,这一点在《汉书》上有明确的记载:“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,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。”